內容詳情
《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實施指南近日正式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四部委參與了編制。此次發布的五大工程實施指南分別是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創新。
其中,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以突破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為方向,建立從技術開發、轉移擴散到首次商業化應用的創新鏈條;工業強基工程主要解決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的工程和產業化瓶頸問題,構建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這兩大工程主要解決基礎能力問題。
綠色制造工程通過推動制造業各行業、各環節的綠色改造升級,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智能制造工程推動制造業智能轉型,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高端裝備創新工程以突破一批重大裝備的產業化應用為重點,為各行業升級提供先進的生產工具。
五大工程實施指南,明確了未來5~10年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業強基、綠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領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工作。該指南旨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政府決策和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參考。那么,《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實施指南中,究竟有哪些內容與紡織行業息息相關呢?
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
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是國家級創新平臺的一種形式,是由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各類創新主體自愿組合、自主結合,以企業為主體,以獨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創新載體;是面向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協同創新取向,以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供給、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為重點,充分利用現有創新資源和載體,完成技術開發到轉移擴散到首次商業化應用的創新鏈條各環節的活動,打造跨界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
這種新型創新載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制造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網絡組織,二是制造業創新資源的整合樞紐,三是制造業創新服務的公共平臺,四是制造業創新人才的培育基地。
按照統籌設計、階段實施、突出重點、政策協同的要求,逐步推進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力爭到2025年前后形成比較完善的、能夠支撐制造強國建設的制造業創新體系。
第一個階段:2016年~2020年。到2020年,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核心初具規模。在部分重點領域建成創新中心,掌握一批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行業共性關鍵技術供給機制初步形成,部分戰略必爭領域實現與發達國家同步發展,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為我國基本實現工業化,進一步鞏固制造業大國地位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個階段:2021年~2025年。到2025年,進一步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在《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新材料等10大重點領域,形成一批創新中心。在創新中心支撐下,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工業強基工程:新材料“一攬子”突破行動
突破高性能纖維及單體、生物基材料、功能紡織新材料、3D打印用材料、可再生組織的生物醫用材料、智能仿生與超材料和石墨烯材料。
輕量化材料精密成形技術“一條龍”應用計劃。
針對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及先進軌道交通等高端裝備輕量化需求,采用高性能尼龍、纖維復合材料,高性能聚酰胺等輕量化材料等,實現既“控形”又“控性”的“雙控”目標。
石墨烯“一條龍”應用計劃
立足石墨烯材料獨特性能,針對國家重大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引導生產、應用企業和終端用戶跨行業聯合,協同研制并演示驗證功能齊備、可靠性好、性價比優的各類石墨烯應用產品。
完善產業技術基礎體系
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和行業發展需求,圍繞可靠性試驗驗證、計量檢測、標準制修訂、認證認可、產業信息、知識產權等技術基礎支撐能力,依托現有第三方服務機構,創建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完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持續不斷對實驗驗證環境、儀器設備進行改造升級,形成與重點產業和技術發展相適應的支撐能力。注重發揮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和互聯網的作用,鼓勵企業和工業園區(集聚區)依托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建設工業大數據平臺,構建國家工業基礎數據庫,推進重點產業技術資源整合配置和開放協同。鼓勵在工業園區(集聚區)率先建立第三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工業集聚集約發展水平。
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優勢產業集聚區
通過基礎產品和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形成100家左右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的“專精特新”企業。該類企業應具備以下條件:掌握本領域的核心技術,擁有不少于10項發明專利;具有先進的企業技術中心和優秀的創新團隊;主導產品性能和質量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主導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20%左右,居于全國前兩位;年銷售收入不低于10億元。
圍繞重點基礎產品和技術,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打造10家左右創新能力強、品牌形象優、配套條件好、具有國際競爭力、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的“四基”產業集聚區。針對集聚區企業生產過程改進提升的共性需求,建設一批技術服務中心,提供先進適用技術、產品的開發、應用及系統解決方案,有效提高工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
推進“四基”軍民融合發展
建設軍民融合公共服務體系,支持軍民技術相互轉化利用,加快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推進軍民資源共享,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工業基礎領域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與國家重點實驗室、軍工重大試驗設備設施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備設施相互開放、共建共享。推動國防裝備采用先進的民用標準,推動軍用技術標準向民用領域的轉化和應用。
智能制造工程:攻克關鍵技術裝備
針對實施智能制造所需關鍵技術裝備受制于人的問題,聚焦感知、控制、決策、執行等核心關鍵環節,依托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的建設以及傳統制造業智能轉型,突破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5類關鍵技術裝備,開展首臺首套裝備研制,提高質量和可靠性,實現工程應用和產業化。
夯實智能制造基礎
構建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制定并發布《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開展智能制造的基礎共性、關鍵技術、重點行業標準與規范的研究,構建標準試驗驗證平臺(系統),進行技術規范、標準全過程試驗驗證,在制造業各個領域進行全面推廣,形成智能制造強有力的標準支撐。
提升智能制造軟件支撐能力。針對智能制造感知、控制、決策、執行過程中面臨的數據采集、數據集成、數據計算分析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開展信息物理系統的頂層設計,研發相關的設計、工藝、仿真、管理、控制類工業軟件,推進集成應用,培育重點行業整體解決方案能力,建設軟件測試驗證平臺。
建設工業互聯網基礎和信息安全系統。研發融合新型技術的工業互聯網設備與系統,構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系統及試驗驗證平臺,在重點領域制造企業建設試驗網絡并開展應用創新。研發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軟硬件產品,搭建基于可信計算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統與試驗驗證平臺,建立健全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審查、檢查和信息共享機制,在有條件的企業進行試點示范。
培育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
針對原材料工業、裝備工業、消費品工業等傳統制造業環境惡劣、危險、連續重復等工序的智能化升級需要,持續推進智能化改造,在基礎條件好和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中選擇骨干企業,推廣數字化技術、系統集成技術、關鍵技術裝備、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開展新模式試點示范,建設智能車間/工廠,重點培育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不斷豐富成熟后實現全面推廣,持續不斷培育、完善和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提高傳統制造業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
推進重點領域集成應用
新材料領域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集成創新重點。先進輕工材料的綠色高效分離、功能化和高值化加工制備、改性成套裝備;先進紡織材料的材料設計、加工、制造一體化成套工藝與裝備;特種合金、高性能碳纖維等關鍵戰略材料的穩定批量制備與高效低成本加工成套裝備;增材制造材料、石墨烯、超導、智能仿生與超材料等中小批量純化制備、調控與分離成套裝備。
綠色制造工程: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示范推廣。
實施生產過程清潔化改造。以源頭削減污染物產生為切入點,革新傳統生產工藝裝備,鼓勵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實施升級改造。在七大流域,實施皮革行業廢液循環及高吸收染整、印染生物酶前處理和低鹽無鹽染色等清潔化技術改造。在皮革行業推廣鉻鐵堿溶純氧氧化、低鉻循環和無鉻鞣制技術。
實施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紡織行業實施合成纖維熔紡長絲環吹冷卻、高效烘干定型等改造。推廣礦熱爐高溫煙氣凈化回收利用、蒸汽余熱梯級利用、聚酯化纖酯化工藝余熱回收制冷、螺桿膨脹動力驅動等技術。
實施水資源利用高效化改造。實施逆流漂洗、冷軋堆一步法、小浴比汽液染色、數碼噴墨印花、印染廢水處理及回用、針織物高效平幅連續染色、化纖原液染色等技術改造。到2020年,年節水量約3億立方米。
資源循環利用綠色發展示范應用
重點開展廢舊材料等資源化利用,實施廢舊瓶片制高檔纖維。
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大型飛機材料研制與應用工程專項。
建設以先進復合材料、鋁合金、鈦合金為主的大型飛機主干材料體系和工程應用體系,滿足飛機適航要求和全壽命期使用要求;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提高材料自主保障能力。
航空發動機先進材料與制造應用示范工程專項。
建設基于鈦合金、高溫合金、先進復合材料的航空發動機骨干材料和工藝體系,持續完善面向航空發動機結構性能的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制造能力,滿足研制周期和經濟可承受性要求。
“互聯網+天基信息+”應用示范專項
重點支持采用“互聯網+天基信息+”的模式,面向商業應用與大眾消費市場,基于位置信息網絡、寬帶通信網絡和高分辨率遙感數據服務,促進智能終端、可穿戴電子設備等產品開發和增值服務應用開發,支撐和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整車控制、驅動系統、整車輕量化等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突破專項。
研發非金屬復合材料、高強度輕質合金、高強度鋼等輕量化材料的車身、零部件,突破整車結構優化設計技術,車用碳纖維原材料成型、在線編制、模壓成型等先進工藝技術,開展輕量化材料加工及整車、零部件成型生產和檢測能力。
上一篇:40家服企上半年存貨348億元:是凈利潤總額7倍
下一篇:GAP紐約配送中心發生大火 物質損失有待評估